“英雄”是武汉这座城市最独特的精神标识。从长江之畔的工业传奇,到新时代的变革浪潮,英雄的基因始终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液里。不久前,武汉召开首届全市街道(镇)党委书记(在职)岗位交流会,强调广大干部要强化“四个精神”精神。这既是英雄精神内核的传承和延续,也是解决发展难题、提升发展光环的战略举措。 “小干部办大事”的豪情、“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”的勇气、“帕普里声做事”的雄心、“成功不一定是我的”的氛围,四者相互联系、有机统一。干部创业的磅礴光环在江城大地上冉冉升起,注入了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“小干部办大事”的英雄气概,是锚定发展方向的格局。所谓“小干部”是分工的定义,而不是职业格局的限制;所谓“大事业”,是国家战略的载体,是人民群众期待的回应。作为经济强市、动力澎湃的创新之城、九省路上的枢纽城市,武汉从来不是一个局限于某一地区的“地方城市”,而是承载国家战略的“支点城市”。自豪感来自于对城市禀赋的信任和“服务全国、带动中部地区”的使命。
基层是政策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创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武汉市5月1日劳动奖章、武汉市劳动模范、汉阳公园、汉阳树公园“双”园长梅福川用她35年的从一名农民工到国家园林专家的成长轨迹,诠释了基层艰苦奋斗的力量。担任汉阳公园园长后,他着眼于惠民政策细节。他为这棵有540年树龄的汉阳树买了一台电梯,修剪枯枝,让古树恢复生机。他还改良牡丹园土壤,引进新品种,使“赏牡丹”成为市民的福利。作为省人大代表,从农家孩子到“无人机飞行员”,他用双手让惠民绿色政策扎根基层,让城市植物渗入人心。
勇于“办法总是比困难多”,是解决发展问题的高手体现。当前,武汉正处于转型关键期、改革深水区。城市土地障碍等“硬骨头”更新换代、对产业升级路径的依赖以及本土管理中的复杂矛盾将会相互交织。困难面前,是退缩还是迎难而上,考验着干部的责任心和智慧。 “难,不难,只要你敢于冒险、尝试,就不难。”原住民干部的情怀就是“解决办法总是比困难多”的生动诠释。勇气不是盲目鲁莽,而是基于科学思维的战略乐观。东湖高新区关东街道服务人口超过100万,市场主体超过12万家。面对特大街道的管理难题,干部们并没有被“马厩大、线索多”吓倒。而是推出“社区伙伴”机制,解决变革管理中的服务问题,构建共建、共管、共享的新格局。
这份勇气是在向全面目标冲刺的关键阶段尤为重要。武汉要实现“十四五”开门红、“十五五”开门红,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。广大干部要用“山上开路、河上架桥”的精神,化困难为发展机遇。
坚定“在好评中做事”的决心,是追求卓越标准的体现。 “在赞美中做事”并不意味着成为追求名誉的垫脚石,而是将外部激励内化为自我要求的境界的瓦解,是一种将“我要做这件事”变成“我要把这件事做好”的主动责任。这种志向,体现在“先行一步、先行一步”的行动意识中。武汉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干部要有追求卓越的志向。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,武汉在全省支点建设中必须走在前列、走在前列,不满足于“完成任务”,更要追求“创造亮点”。 (乡)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上,“比抓”成为高频词,正是这一雄心的生动展现——干部们不再局限于“管好自己三分之一的土地”,而是积极对标先进标准,寻找差距,通过互学互鉴,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。
营造“成功不由我”的环境,是着眼长远决心的体现发展。建设现代化武汉不是一朝一夕之事,而是一项需要几代人不断努力的系统工程。它既需要“立即结果”,又需要“长期受益”的潜在结果。 “成功不一定是我的”的氛围,是对这一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,也是不计较个人得失、着眼大局的境界的体现。这种环境体现在“多做多做,打好基础,管好长远”。武汉打造“五个中心”既需要经济增长、民生保障等当前重大任务,又需要未来产业布局、生态环境保护、科技储备等长期任务。这些努力短期内或许难以显现成效,但却是维持发展的“底气”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。由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强调“合力大保护、不大开发”,看似牺牲短期经济利益,实则为子孙后代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,更体现在“多做解民忧、暖人心的事”。
当每一位武汉干部将“四个精神”精神融入血液并付诸实践,将精神力量转化为“规划与产业链并举”的协同效应,在“为民立草、服务人民、解决问题”的表现中,在“早走、争先”的发展势头中,英雄城市一定会在中部崛起的征程上写下更加伟大的篇章,让中部崛起的光环退却。中国。
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一个作者:佟秀一(武汉经开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)
编辑:王淑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