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湖回顾:追车谷追长江岸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2:06
当“中国为何靠长江”主题推介采访团走进武汉经济开发区时,千年长江之声与汽车谷智能制造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,形成跨越时空的“文明合一”。一侧是绵延不绝的河流,承载着楚风汉美的古代文明记忆;另一面是智能车间的高效运营,奏响了加速从中国“车谷”向世界“车谷”转变的时代强音。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点城市的产业核心区,武汉经济开发区立足于“生态为基础、智能制造为基础、转型为灵魂、开放赋能”的实践,为“为什么要发展”勾画出最生动的当代注脚。伊娜”位于长江之滨。 海岸焕然一新,工业绿色、生态蓝色描绘出“河绿标志”新形象。保护长江的生态奇迹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沿岸真实回响。过去,部分海岸被工业设施占据,生态背景略显模糊;如今,随着“海岸还江、商业回归海滩”工程的实施,工业痕迹逐渐淡化,本色加速回归。河风吹过新绿的植物,水鸟时不时地飞过水面。这一“人水合一”的形象,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实生态优先理念的生动注脚。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“双向冲刺”变得更加有效。采访团走访的蓝图汽车武汉工厂,废水处理后回用率达90%以上,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君山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。通过雨水花园等设施,年蓄水量已超过50万立方米。这些实践深刻说明,长江不仅是守护文明的母亲河,也是支撑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大动脉。 智能制造立谷,新生产力激活“车谷转型”新动能。 2024年11月14日,随着一辆揽图智音缓缓驶出东风云峰工厂,中国开始了年产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性时刻。这一里程碑,让“中国车谷”的名号响彻全国。新能源f位于君山新城的工厂每118秒就有一辆新能源SUV下线。作为近三年来武汉经济开发区在建的六家新能源汽车工厂之一,它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世界的鲜明例证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“智能制造密码”隐藏在“油电并举、全面协同”的产业格局中。 2024年,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、博瑞通武汉基地等整车项目建成投产,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140万辆;岚图梦想家成为国内高端新能源MPV销量冠军,东风逸派、莲花“繁华”等多款新车密集上市,实现从主流到高端、豪华的全系列等。在基础原料领域也有很多突破。采埃孚主动安全产品项目和APTIV高压连接器工厂相继启动。富奥汽车热管理系统项目签约。世界500强企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,展现行业吸引力。 “智能制造”势头持续推进。 创新是灵魂,人才聚集搭建新平台,筑牢“发展基础”和新支撑。当原武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楼“红柱”改造成东风汽车全球创新中心时,安置了近600多名研发人员,负责“三电”、新材料等关键技术。 “瓜田变桃李”的故事可圈可点。它不仅是一个研发高地,更是一个也是创新资源整合的平台。东风-华为智能汽车控制联合创新中心和车路云融合创新联盟成立。未来交通实验室揭幕,前沿技术会议释放前沿动能。值得关注的是,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理工大学两所“双一流”大学新校区已一一建成,全省两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也完成了改造。 开放加固、市场活跃、品牌实力将为“汽车从山谷走向大海”拓展新空间。 2024年,武汉经开区将“开足马力”促消费。 “车谷制造”车辆换新期将在汉口江滩、东湖风景区等地举行,以“汽车+文旅”模式打造新消费场景;同时,它积极“走出去”,从长江沿岸航行到黄河沿岸,将品牌推广带到兰州、南阳等地,甚至组建了“汽车海外联盟”。 2024年前11个月,零售增速连续17个月保持全市第一。 当采访团聚焦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时,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发展画面:海岸的绿意、智慧车间的节奏、创新平台的活力、出国的汽车数量,都是“长江生活方式”的生动写照。从楚人的“路途青丝”到车谷人的“敢为人先”,从工业基地到智能制造高地,长江始终是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。未来。 武汉经济开发区的实施,为“为什么中国”写下了真实的注解: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协同,双向强化创新技术与人才集聚,协同推进扩内需与对外开放,这是每个车谷人用同一双手写下的幸福答案。这条汹涌澎湃的长江,最终将承载着车谷的智能制造能量、创新活力和生态基础走向更广阔的未来。 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 作者:张琪(武汉经济开发区) 编辑:王淑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