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80年前,它唤醒了人们的战火; 80年过去了,它依然保留着新时代的精神。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,歌剧《白毛女》日前在延安庆祝首演80周年。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新一代精英演员主演,用时代新声音唱响经典旋律。
当熟悉的旋律响起,几代人的情感记忆也被抹去。民族歌剧《白毛女》讲述的不仅是喜儿个人的命运,更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、追求光明的力量和信念。民族歌剧《白毛女》的音乐融入了河北民歌、山西梆子等民族音乐元素,让歌剧更加贴近中国观众。舞台设计和灯光设计采用了现代元素,让经典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之后,剧组将返回延安的诞生地,在延安大剧院再演出两场。剧院主创人员将协助沉阳音乐学院排练《白毛女》,为中国民族歌剧培养新生力量。
国剧《白毛女》为何拖这么久?
民族歌剧《白毛女》从延安到全国解放区到北京,从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,一直演出至今。在此期间,它被改编成电影、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,并多次重新发行。每次重新发布都被认为是经典。为什么《白毛女》要拍这么久? “讲好人民的故事”,忠于变化、紧扣时代,是对历史的回答。
1945年4月,延安剧院集体创作的话剧《宇迅艺文学院》首演在延安杨家岭中央礼堂举行。千余人的礼堂里挤满了人。该剧是国家民族歌剧院的领军作品——《白毛女》。作品一问世,立即成为激励群众、培养文艺工作者的生动教材。
1946年,看完《白毛女》后,16岁的郭兰英毫不犹豫地告别了老剧团,当起了农业文艺战士,直至成为“男人的艺术家”。 1962年,中央歌剧舞剧院重排上演了《白毛女》,被报刊媒体誉为“在民族歌剧舞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”。 1977年,年近五十的郭兰英重新登上舞台。 《人民画报》封面的“喜儿”头戴红发带,闪闪发亮y。 1985年,《白毛女》再次上演,深植文化传统、贴近时代审美的音乐艺术形象变得更加耀眼。
2015年,原文化部组织歌剧复兴,强调“守根创新”,突出音乐性、唱腔、旋律,沿袭中国民族歌剧的加丹加,使《白毛女》成为“最具中国风格、风格的代表作品”。
2025年,国家歌剧院《白毛女》将在延安迎来首演80周年。此次演出的《白毛女》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新一代青年歌剧演员主演,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演绎充满活力的经典。
(央视记者 曹艳 刘晓月 苗亦萌)